148
浏览天宝寺始建于何年,当地已经无人知晓,寺内功德碑在20多年前遗失民间,但寺内的“执照碑”上明确记载的年份是乾隆七年,另从碑上记载的杨保庄村山界纠纷这一事件来推断,天宝寺建于明末清初的可能性更大。
至于为何要建天宝寺,在当地群众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杨保庄村对面有一个张家坝,坝水清澈见底,长年流淌,既能灌溉庄稼,解决人们的吃水问题,又能养出肥美的鱼虾,供给人们食用。张家坝就像一个“金盆”,给杨保庄人民带来了很多福祉。而在杨保庄村后面,有一座山,貌似一只张着獠牙大口的天狗,随时准备把张家坝这个“金盆”叼走。当地群众为了防止金盆被天狗叼走,就在村后修建了这座天宝寺,希望用天宝寺来镇住这只天狗,保住“金盆”。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充分表达了杨保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历史上,天宝寺占地面积为600多平方米,坐南朝北,为三间六耳道八尺、一颗印式建筑。由前殿、天井、左右厢房、月台和大殿组成。寺门前有五级青石台阶,寺门木板上雕刻着精美图画。进门是一个由青石铺就的天井,天井前有九级青石台阶,台阶两旁,各有一条三米多长干净光滑的青石条斜坡镶嵌。登上台阶就是天宝寺的大殿,大殿内塑有许多佛像,大殿两旁各有三间小净室,室内都供奉有佛像。
今年67岁的杨宝庄村民徐映宏说,过去,天宝寺香火特别旺盛,近处的蔡云、韩所、双龙、江口村,远处的六街柏树、二街等村,甚至安宁、昆明的人,都会来这里烧香拜佛。天宝寺香火旺盛的程度,可以用一首诗来描述:“东月里来东月东,山后坐居一条冲;上有一座天宝寺,下至韩所西海宫。”可见,当时来天宝寺烧香拜佛的人很多。徐映宏还讲到,从他记事起,就知道寺里有两大景观:一是天宝寺内长有一棵直径60多厘米、高十多米的茶花树,开出来的花十分奇特,花色是大红色,每朵都有碗口大小,形状为九芯十八瓣。每当茶花盛开,香艳无比,总会吸引昆明、安宁和易门县城等地的游客前来观赏。可惜,这棵珍稀的茶花树在1976年3月3日那天被大雪冻死了。而另外一个景观,就是在天宝寺内立着一块用青石打制的执照碑。这块碑立于清朝乾隆十八年(1753年),碑高1.52米、宽0.8米,碑额两边呈斜角梯形。碑的正反两面都刻有文字,为阴刻楷书。碑文主要记载了乾隆七年至十八年(1742年―1753年)间,高、黄两任知县,解决杨保庄和桑园村的山林边界纠纷问题。
天宝寺在“破四旧”时遭到破坏,寺内佛像被毁,寺院被改建为杨保庄小学。1983年在村子边新建了杨保庄小学后,寺内学生全部搬迁到新小学上课。从此,天宝寺被闲置下来,因无人管理,常年风吹日晒雨淋,加之年久失修,部分墙体严重垮塌。尽管如此,仍有部分群众去寺里活动。出于对当地群众生命安全考虑,水桥社区经请示上级批准,于2024年6月28日把破损严重的天宝寺拆除。
如今,寺内的执照碑仍然立在原地,与执照碑相辉映的是两棵树冠茂密,直径粗1米左右、高20多米、树龄在200多年以上的参天古树,它们像忠实的卫兵一样,仍然挺立在寺前,仿佛还在守护着这片净土。古树下摆放了两条长长的青石,每当农闲和茶余饭后,村民们都会聚集在这里,乘凉聊天,享受美好的休闲时光。
水桥社区:水桥社区…… 水桥社区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