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
浏览保山石城简介
保山石城位于金沙江峡谷,丽江城北110公里,以一百多户居住在独立蘑菇状巨石上的家庭命名。丽江宝山石头镇的纳西语叫“劳动板屋”,意思是“宝山白石村”。城中瓦房鳞次栉比,巷道纵横。丽江的纳西族居民用凿石头的方式建房,沿着房屋的柱子和石头都是用潮流做的,简单自然。
丽江宝山石城是真正的自然险城,三面悬崖,石坡一侧直接入金沙江,南北只有两个石门可通。
宝山石城始建于元代至元年(公元1277-1294年)。当时是——宝山国家行政公署,丽江路傅玄师所辖七州之一。纳西语称之为“慈伯鲁班吾”,意为“宝山白石村”,“慈伯”就是宝山。5、6世纪南北朝时期,纳西族先民迁徙至此。当时的保山地区,山多,谷深,原始森林茂密,动植物资源丰富。
从路边山脊看宝山石镇,是矗立在金沙江峡谷陡峭山坡上的一块巨石,东临滚滚金沙江,北临险峻的台子关,西接婀娜多姿的牦牛岭,南接石崖。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形势险要,攻防兼备,所以古代纳西族先民选择了它。
石头城的历史
公元前184年(汉高祖四年),宋子厚国成立,隶属庐江县,行政体制开始。
公元前164年(文帝十六年)建立,公元5年(汉平帝元五年)称松滋县(王莽在位时曾改松滋诵善),公元327年(金献和二年)建立松滋县,高唐县最早由梁武帝田健称之,公元598年(文帝十八年)首次称之为苏松县,一直沿用至今。苏松有老松子的意思。唐、宋、明、清初年,几经变迁,1645年(清顺治二年)正式归属江南布政司安庆府。1912年(民国元年),直属安徽省,1932年10月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为第一个特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安庆地区和安庆市。宿松县是革命老区,宿松人民在历次革命斗争中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石头城艺术
宝山石城建于元代至元年(公元1277-1294年)
当时是宝山州立学院,丽江路傅玄部管辖的七个州之一。纳西语称之为“慈伯鲁班吾”,意为“宝山白石村”,“慈伯”就是宝山。
纳西人的祖先在5世纪和6世纪的南北朝时期迁移到这里
当时的保山,山势险峻,山谷幽深,原始森林茂密,动植物资源丰富。
《元史地理志》年保山州称:“先从娄头(宁蒗县永宁)迁徙二十余代。”
宝山石城是一座天然的石城。整个城市建立在一个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墙壁陡峭,猿类很难爬上去。
岩石上的居民在他们周围建造了一圈五英尺高的石墙
让石城更容易防守和掩护。只有前门后门才能进出整个宝山石头城。关上大门就成了安全岛。
公元1253年
元世祖忽必烈南下大理国,中路军渡过四川大渡河南下出兵。他们分别在金沙江木姑渡和宝山用羊皮袋和木筏渡江,从宝山渡江的元军驻扎在宝山石城。
昆明大观楼长联中“元跨皮囊”的典故,就是由此而来的。
大约隋末唐初,一个摩梭人从宁蒗永宁迁到宝山石城。他们冒着艰难险阻,用当地现成的石头建起了石阶,从峡谷深处一层一层地建起,一直到两米开外的高坡
东面望江县有一个湖,南面是江西湖口县和彭的交界处。宿松岛位于长江下游上段北岸,横跨东经115 52~ 116 35和北纬29 47~ 30 26。县城南北长约71公里,东西宽约67公里。
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全县年平均气温16.6,年平均降水量1307.2,山区降水量多于丘陵平原,年平均日照时数2024.7小时,无霜期254天。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平均风速3.1m/s。
以上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