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
浏览凤凰印象
这种“印象”让我在奔赴凤凰时怀揣着自信,熟悉也许会让我在拍摄时得心应手。这种“印象”同时泯灭掉了我的信心和期冀——我还能在短短的时间里拍什么呢?所有的湘音已让先人们吟遍,所有的画意已让摄手们掠尽。我总不能期待着恰巧有一位、而且是只有一位、带着斗笠穿着乡衣的姑娘挑着罗筐在从沱江中的石墩上姗姗腾挪,那光从天空中的云缝中刺出。我想另一种期待也是白日做梦——清晨在江面上漂浮着暮霭,几条乌篷轻拨纱幔,在绿色的绸缎上排出美妙的队形……
凤凰乌篷船
下午,带着“万一”的念头走近了等待我千年的凤凰。首先去谒拜那些名人故居。沈从文、陈寅恪……访问了8所故居中的4所,我只是在老陈家多滞留了些时间,并不是因为同姓同祖,而是那博物馆中竟然临时装了几台电扇—— 6月如火的太阳开始摧残我心中尚存的最后一点点梦想,炙热猖狂吸允着我们身上的水分,我们仿佛成为湘西挂在灶台上的腊肉……
我甚至认为这些木屋之所以将“脚”探入江中,是因为承受不了夏季的炎热,就像水牛、河马!
染坊的布料
凤凰民俗博物馆前挂着疑似染坊的布料,不过也是样子货。布料的色彩已被风雨和恶毒的阳光逼褪。民俗馆里还算凉快,二楼是黄永玉的艺术展。
那桥和船看上去都被晒得懒洋洋的。本地居民在阴凉有穿堂风的巷子口发呆。
年长的老人
这几位岁数应该更年长一些。再过若干年,这种传统的着装估计就没了。这么热的天,新的凤凰女孩会穿什么呢?
睡着的乌篷船
坐在乌篷船上感觉似乎凉快了不少……游船将载着游客顺流走过凤凰最精彩的一段,很短。艄公们再把船撑回“上游”,去接那些连绵不绝的游客。
苗族姑娘
其实苗族人平常也不这么穿,尤其这天——热呀。我知道汉族人的旗袍边上是开气儿的,不知苗族的裙子是否后面开气儿。
凤凰的特色“背包”
桶和背篓是这里最常见的容器,就像我在北京城的地铁里常见的“LV”和“GAOJIPIBAO”。
我以为现在的居民肯定不在这个河段上洗菜了。可是第二天清晨,不但看见了洗衣服的,还有洗鱼洗鸭子的。
卖腊肉的女人
卖腊肉的小贩参与演绎女人的故事。那篮子里就是我开始说的那种腊肉。
凤凰古城里有非常多的酒吧,很多酒吧的外部都挂着酒瓶子。夜晚的凤凰变了模样……那是年轻人的世界。从视觉上的变化,就是主要景区附近沿江的房子都亮起了装饰的灯光。
凤凰的酒吧
最大的变化则是在听觉上——人声鼎沸、乐声混响、“鬼哭狼嗥”。沿江最主要的河段鳞次栉比的房子酒吧“栉比鳞次”。乐队们在唱,游客们在嚎。很多酒吧门窗全敞,为了招客音响几乎开到了极限。让人感觉那些探入河中高脚屋的木腿仿佛都在模仿麦克杰克逊的细腿一样抖动——“战栗”着。
梦凤凰
应该是景区有规定,每个酒吧门前都悬挂这噪声控制的负责人、举报电话。喧嚣在夜半的某一时刻戛然而止……
一段宁静之后,迎来新的一天。
凤凰清晨
清晨的凤凰——无论是街道小巷、还是河道中,凡是游客集中的段落都遗留着昨夜喧嚣的垃圾。河面上漂浮着很多垃圾,清洁工还没有来的及全部清理完毕。
凤凰之晨
乌篷船还在睡懒觉,艄公已经开始吃早餐了。沿江洗衣的不少。没有想象中的乡土姑娘,只有几位早起的游客在尝试昨晚人满为患的过江石墩。
凤凰之美
就这样,一个下午,半个晚上,一个清晨,我结束了凤凰之旅。凤凰因为比较偏僻,所以传统得以保留。因为有了保留,所以得以开发。因为开发了,所以凤凰腾飞了。飞走了,离我们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