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浏览云南境内有不少名叫“碗窑村”或“瓦窑村”的地方,多是因为当地居民的先祖于不同时期到此定居,建设龙窑烧制陶器而得名。
在临沧市临翔区博尚镇,同样有一个名叫“碗窑”的地方。在这里,村民世世代代以土为料、以陶为生;在这里,11条龙窑保留完整并仍在使用,其中9条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全村拥有百余间土陶制造作坊。古房、古桥,古窑、古法——在长达600余年的制陶历史中,一件件造型敦厚、釉色古朴的土陶器无数次绽放出光彩。近年来,碗窑村依托资源禀赋,从“陶”做起、借“陶”作文、以“陶”破局,育“陶人”、展“陶艺”、兴“陶旅”,推动自身实现美丽“窑变”。
创新转型打通观念之变
取土、捣碎、稀释、揉泥、拉坯、风干上釉、入窑烧制……记者看到罗星青时,他正指挥工人将木柴塞进窑头两侧的投柴孔里,准备烧制陶器。“烧窑每个环节我们都得盯好,确保各个仓室的器皿成品率。”罗星青介绍,碗窑村的陶器制作承袭了传统手工工艺,龙窑为长条形,每窑分为10余窑仓,陶坯装满窑仓,用松柴作燃料,由底仓到尾仓逐层点火,点火后冷却,5日左右即可出窑。
今年55岁的罗星青是罗家第九代制陶传承人,今年是他做陶的第43个年头。他介绍,碗窑村制陶历史悠久,由于出产的陶器品质较好,造型独特,具有较强的使用价值,长期以来深受消费者和客商的青睐,产品销往天津、广东、河北等地,以及缅甸、越南等国家。
“过去大家生活用品需求量大,我们的产品价廉物美,根本不愁卖。”罗星青回忆说,父亲是碗窑国营陶器厂的老工人,从自己记事开始,制陶不仅是家里的头等大事,也是全村的主导产业。
因为悠久的制陶历史,1970年至2003年当地还曾开办国营陶器厂,最多年产陶器万余件。随着市场需求的逐渐增加,碗窑村的陶器生产户也逐渐增多,21世纪初不少外出务工的青壮年都回村从事陶器烧制,成为本地土陶产业发展的又一顶峰时期。就在此时,罗星青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土陶以自身的实用性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目光,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制陶工艺创新不足,土陶产品粗放,附加值不高等弊病将会逐渐凸显。实现产业的长足发展,观念的革新和技术的创新势在必行。
2007年,当地党委、政府组织罗星青等一批土陶艺人到省内华宁、建水、个旧等地的制陶村庄和瓷器厂进行考察。回来后,罗星青从研究土陶的精品器型入手,开始了创新之旅。
“在传统大件生产的基础上,我们陆续开发了茶壶、灯台、火锅、笔筒等100多个品种的产品,让我们土陶产品不仅兼具实用性和工艺性,产品净利润也得到大幅上升。”和罗星青一样,如今碗窑制陶人开始在产品转型上下功夫,不仅实现了器型的改变,也提升了产值,更让土陶产业焕发勃勃生机。
罗星青表示,在今后的发展中,希望借助合作社作用的发挥,引进陶土品质提升设备,从源头上把控陶土质量,降低成本提升品质实现“什么样的陶土做什么样的产品”,通过统一陶土出口、统一标准、统一订单承接等形式,实现产业抱团发展,打响碗窑村的土陶品牌,不断推动土陶产业转型升级。
如今走进碗窑村,道路两边的制陶店一家接着一家,新一代制陶人开始在泥土处理、雕刻、彩绘、新品种开发上下功夫,几乎每家都有自家特色的产品呈现。可喜的是,随着土陶产品价格的水涨船高,带动不少年轻人投身陶艺创作,为土陶发展补充了新鲜的血液。
浴火涅槃疏通工艺之变
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市场产品需求结构的变化,碗窑村传统土陶生产工艺的改进也迫在眉睫。
“以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碗具为例,近几十年间产品就历经了从土陶到搪瓷再到瓷器的演变。”临沧炼玉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鲁文萱表示,土陶用具曾在临沧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土陶生活用品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如何让传统工艺继续传承发扬,是本土企业和制陶工匠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为让土陶产业重焕生机,从2007年开始,碗窑村党支部就定期分批组织陶农、非遗传承人到景德镇陶瓷大学、上海工艺美术学院等专业院校考察学习,通过学习培训,让陶农、非遗传承人制作技艺得到了极大提升。
“过去公司业务以高岭土原料贩卖为主,缺乏终端产品的输出。”鲁文萱介绍,碗窑村除了制陶历史悠久,本土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其中高岭土可采储量1018万吨,占全国储量的八分之一。为充分发挥、利用好这一优势,传承和弘扬好碗窑村土陶文化,根据临翔区委、政府关于临沧陶瓷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2014年8月,公司开始着力规划建设“临沧七彩炼玉陶瓷主题文化园”项目。
该项目以陶瓷制作技艺和文化旅游相结合的模式,以临沧本土多民族文化和临沧产出的优质大叶茶为起底元素,以陶瓷制作技艺和窑炉文化为主线,采用临沧本土优质高岭土为原料,引进国内一流陶瓷制作工艺,结合碗窑村的传统土陶制作技艺,重点打造“缅宁瓷”、“泰窑陶”产品,塑造具有鲜明特点的云南临沧文化陶瓷品牌。
“公司成立后,招聘6名专职制瓷手艺人送往景德镇学习制瓷相关技艺,现在已全部出师返回公司参与缅宁瓷的研发。”鲁文萱表示,“缅宁瓷”产品除在器型上作出改变,还将融入临沧本地的民族特色。陶瓷生产车间即将于今年11月投产,届时碗窑村锅碗盆等生活用品瓷器将实现量产。
去年1月,临沧炼玉七彩陶瓷主题文化园和景德镇合作生产的第一窑瓷器在临翔区博尚镇碗窑村正式开窑。200多件用临沧本地高岭土结合景德镇加工技艺制作的精美瓷器从窑炉中“涅槃”而出,标志着碗窑村的制陶迎来从土陶到瓷器的华丽转身。
同年11月,临翔区国际柴烧创作营活动在碗窑村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以及俄罗斯、马来西亚、韩国、美国、澳大利亚5个国家的42位陶瓷艺术大师齐聚于此现场创作。此次活动不仅为各国陶瓷艺术家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也让本土艺人的选料、上釉、造型、烧制等工艺得到提升、理念得到转变,从陶变瓷的碗窑村,开始进行自己的国际表达。
文旅融合联通产业之变
土陶产业的复兴为碗窑村的发展提供了基点,未来发展中,如何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将其转化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动能?碗窑村选择了一条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文化特色产业相衔接的发展道路。依托土陶文化,通过项目带动、整合资源,建设美丽乡村与土陶特色旅游相结合,以陶瓷文化、休闲观光、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特色村庄。
目前,碗窑村先后引进了云临尚品生态文化庄园和炼玉七彩陶瓷主题文化园项目,通过企业带动推动陶瓷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目前相关项目建设已初见成效。
“庄园建设中,我们把美丽乡村建设和原生态农业结合起来、把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结合起来,为游客提供‘土陶产业+田园观光+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云临尚品生态文化庄园项目负责人李宗成表示,2019年,碗窑村被评为云南省美丽村庄。公司将努力打造新型综合服务一体化庄园,为推动全村特色旅游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今年国庆期间,碗窑村内土陶一条街人流涌动,不少游客挑选到了自己心仪的土陶制品。“去年公司项目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实现营业额100余万元。”李宗成说,目前项目已完成一期建设,土陶一条街、百花谷、餐饮服务区和特色观光果园等设施已投入使用。
借助文化旅游产业的红火发展,如今碗窑村百姓在家门口就有了土地租金、企业务工、旅游服务业三笔收入,201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450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918元,全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云南省特色文化产业示范村”、“云南省美丽村庄”。
值得期待的是,在另一炼玉七彩陶瓷主题文化园项目中,将以“泰窑”、“缅宁瓷”文化特色为引爆点,建立一条以窑炉文化、陶瓷文化为核心,特色旅游为延展的文旅产业链。项目一期建设完成后,陶瓷生产车间、柴烧窑和观光窑、工艺陶瓷游览展示车间、陶瓷和土陶工艺博物馆、陶瓷艺术创作体验中心、教育培训基地、生态园林观赏区等设施,将给游客带来陶瓷文化、窑文化、陶瓷制作、生态景观等多样化体验,助力碗窑村形成集陶瓷文化展示、旅游观光、制陶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