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
浏览傍晚时分,清风徐来,从建水双龙桥弃车步行,泸江河边草木葳蕤,满眼生机,踩着细碎的砾石,再往深处,穿过低垂的柳枝,便是绿色相拥的一条碧水……《建水州志》中记载的十景之一“泸江烟柳”,仿若又重现眼前。
泸江,又叫泸江河,全长134公里,在建水县境内长59公里,自古以来,这条“一江挑两城”的河流是连接建水、石屏两县重要的交通航道,也是重要的生态涵养区。
“一年多前,沿河两岸有很多私自建盖的柴棚、圈舍和违章建筑,严重挤占了河道。”建水县水务局副局长邹俊说,一直以来,泸江处于天然无堤的状态,泥沙淤积严重,到了汛期防洪能力达不到标准,数次泛滥成灾,危及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019年5月,泸江治理工程正式启动,按照“十年一遇”防洪设计标准,建水县制定生态修复方案,在长7公里的河道内开挖土方、疏浚淤泥、修砌挡墙,沿岸修建健康步道,种植柳树、花卉等原生植物进行绿化美化。
守护泸江安澜,重在理顺机制体制。建水县河长制办公室工作人员李学健道出了此轮治水的不同:县级河长推动,乡镇牵头,多部门联合,综合治理。“目前工程已经近尾声,预计上半年全部完工。”
自古以来,泸江灌溉着周边农田,滋养着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水体治理提升了生态,也带来了更多期盼,建水县把文化嵌入绿道,深入挖掘以泸江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
从建水县城出发一路向西,双龙桥、双济桥、乡会桥、小火车站、团山村……通过生态绿道建设,众多古村落、古民居、古祠堂遗址拂去尘埃,被有机串联起来,形成承载历史遗迹、感受传承的历史文化廊道。“游客在游览观光的同时,还可以体验中华传统农耕文化,感悟人生的况味。”建水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姚广兵介绍。
在西庄镇新房村,村民李学云正和建筑工人搬运木料,“这间老房子有170多年历史,我们一家在这里住了四代人,现在政府出台了扶持政策、给了资金,我们计划好好整修一下。”
经过普查,新房村共有37处清代民居、宗祠建筑,按照国家“拯救老屋行动”目前已开工34处,许多过去濒临倒塌的老屋都得以修葺和保护。
“金玉其心芝兰其室,仁义为友道德为师。”走进易家民居,东厢房上一副对联讲述着耕读世家的百年家风。老屋不仅是有形的载体,更包含无形的记忆,蕴藏在古建筑背后的文化形态、思想精髓,都已渗入村民的生活脉络,凝成文化基因。
去年夏天,一个儒家文化游学团走进新房,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在此聚会研讨,历史、现实、未来,交汇交织;旅游、生态、富民,共商共议……让“泸江烟柳”活起来,将其中优秀的文化传统温润当下生活,悄然勃兴的新业态、新经济,便是其中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