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
浏览“你是一幅画,挂在那云之南;一条美丽的盘龙河,流过了西华山;你是一杯酒,醉在那云之南。一座崭新的文山城,追赶着新千年。”正如歌唱家阎维文在歌中所唱,文山是一幅美丽的画,文山是一杯醉人的酒,文山更是五柳先生笔下的桃花源。
广南坝美村入口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诗人画家都带着希冀,诵读着耳熟能详的《桃花源记》,按图索骥、实地考证……寻找桃花源的脚步从未停歇。
终于有一天,乘一叶扁舟,经历了“三天三夜”,如梦似幻走进位于滇东南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坝美村,走进这片与世隔绝的田园村庄。这里阡陌纵横、鸡犬相闻,小桥流水、农田炊烟相映成诗。这不正是人们眼中的世外桃源吗?
文山之美,当然不止于坝美。北回归线穿境而过,让文山四季与众不同。春天,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竞相绽放;夏天,南国草原绿草如茵;秋天,八宝皇家御田金黄满地;冬天,滇东南第一高峰冰雪满枝,银装素裹……
春天的文山,繁花似锦。三七花呵护健康,石榴花把各民族紧紧抱在一起,木兰花沁人心脾,木棉花热烈奔放……热情似火的还有这里的风土人情。
夏天的文山,激情四溢。普者黑的水仗让人流连忘返,壮家小院的篝火晚会让人宠辱偕忘。或摇一叶扁舟,走进画中,领略“世外桃源”,畅享一段与世无争的静怡人生;或走进喀斯特绿洲,邂逅双色并蒂莲和桃花水母带来的惊奇;或踏上西畴郁郁葱葱的“三光”片区,体味创造“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西畴实践的精神共鸣。
秋天的文山,一片金黄。八宝稻田滚动着金色的稻浪,老山梯田缀满饱满的稻穗,宣告着丰收。而被誉为“金不换”的文山三七,正是采收的季节。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滋养了“南国神草”三七,成就了片仔癀传奇、令云南白药名扬世界。一棵“神草”生长的世界,是百草繁茂的生物多样性宝库。
文山的冬天,热情似火。冬无严寒的文山,是避寒的好地方,是观照精神成长的红色热土。这片土地,孕育了“老山精神”,传承着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赓续着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实践,让石漠变绿洲、花果满园香。这种红色的精神之美,彰显了文山人敢闯新路的热血情怀,印证着奋斗不息的文山之干。
四季皆独特的壮乡苗岭,是世人心中的诗意和远方。这里还有由汉、壮、苗、彝、瑶等11个世居民族共同创造的铜鼓文化、稻作文化、坡芽文化,有苗族“花山节”、壮族“三月三”、彝族“花脸节”……壮家酒飘香,苗岭歌飞扬,月月有节日,周周有活动。
文华四方,山明水秀,走进文山,走进“世外桃源”。
文山州发布六条精品旅游线路
近日,记者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化和旅游局获悉,为全力打造“世界的世外桃源——文山”这一旅游IP,该州将重点打造“生态文山·喀斯特山水田园之旅”等六大主题精品线路。
一个村庄 一种向往
文山市追栗街镇丫呼寨
边听虫鸣鸟叫,边摘果垂钓,一日三餐品尝地道农家菜……游遍了名山大川,逛完了名胜古迹,“到乡村去”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出游的新方向。
富宁县里达镇瓦蚌村四面环山、峰峦叠嶂,景致秀美。今年,村民张红艳种下的130亩蜂糖李迎来了盛果期,“到了旅游采摘旺季游客很多,这个采收期每天都有1万多元的收入,今年预计能有30万元的收成。”
从自然风貌到人文景观,从民族风情到红色文化,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有着丰富的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近年来,文山州围绕“打造独具特色山水田园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定位,结合乡村振兴,培育了马洒村、沙老寨、龙树脚村等一批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打造了一批有特色、有内涵、有品位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带动了一大批贫困群众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共享乡村旅游成果。
一个个美丽村寨串珠成线、连线成片,成了游客心向往之的好去处。
在文山市沙老寨柿子村、富宁县瓦蚌村、砚山县坡索农庄赏景摘果,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农旅融合;在文山市马塘镇塘子寨苗族文化村、追栗街镇大兴寨彝族文化村,“弦子舞之乡”砚山县维摩乡黑鱼洞村等民族特色村寨古韵悠悠,民族风情浓郁;在马关县阿峨新寨、富宁县坡芽村,非遗成为亮丽的乡村文化名片……
各类乡村旅游地如雨后春笋,文山州借势发力,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大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整合和推广,核心产业和乡村旅游相辅相成。村民们不离故土又增收入,实现资源变资产、文化变收入。截至目前,全州共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266个,接待游客355987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0151万元,乡村旅游直接吸纳就业人数2万余人,间接吸纳就业10万余人。
此外,通过实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打造田园风光、康体养生、休闲农业、自驾旅游等新兴旅游业态,不断延伸产业链,爬山、看水、吃农家饭的乡村游“老三样”已逐渐向文化游、民俗游、娱乐游等内涵丰富的旅游业态转变。
下一步,文山州将突出“一村一品一特色”,坚持多产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参照AAA级景区标准评选30个最美旅游村,培育文山“最美乡愁旅游带”,将全州42个边境小康村按照国家级旅游景区标准进行打造和建设,打造边境风情游旅游线路。同时,着力推出观光农业休闲游、乡村生态游、中草药康养、茶叶、辣椒、石斛等乡村特色产业产品。
一棵神草 一代传承
三七籽如盛开的红花
一棵草,李时珍说它媲美人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为它专门立法;云南为它定下千亿目标——这就是文山三七。
这棵“南国神草”被誉为“金不换”,百余年来,以它为主要原料配制的云南白药、片仔癀、丹参滴丸等享誉全球。如今,朱有勇院士团队为这棵草建立林下三七示范基地,文山州从品种选育、精深加工、品牌建设、科技创新、标准引领着力,全力推动三七产业转型升级,坚定不移打造千亿级三七产业。
“三七是大自然赠予文山的瑰宝,它是全球唯一、中国独有、云南主产、文山原产的品种,所以文山三七是世界的三七。”文山学院三七医药学院院长辛文锋博士介绍。
文山四季如春,宜养宜居,北纬23.05°的生态优越性与生物多样性,使文山拥有丰富的康养资源。文山种植有中药材60多种200多万亩,享有中国“三七之乡”、“八角之乡”、“草果之乡”等美誉。文山人喜欢养生、注重康养,以三七资源为基础打造文山三七产业园区和三七文化园等康养旅游景区,以石斛资源为支撑打造六郎城仙草秘境,以重楼、金线莲、青藤香、节骨丹等珍稀中药材体验为主题,打造老山药王谷生态旅游区。还形成了以药食同源的药膳文化,创造发展出三七气锅鸡、三七花蒸蛋、三七酒、石斛宴、菊花鸭等食疗佳肴,把健康养生融入一日三餐。
一支山歌 一份真情
坡芽歌书传唱
走进富宁县剥隘镇坡芽村,身着壮族服饰的村民们哼唱着古老神秘的坡芽情歌,来自边陲小山村婉转悠扬的歌声,让世界重新认识这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村里下到四五岁的小孩,上到八十岁的老人,都会唱坡芽情歌,一个村子就是一个乐队。”剥隘镇坡芽村党支部书记农建斌介绍。分别时来一首《舍得舍不得》,相聚时来一首《命好才相会》,壮乡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在婉转的歌声中娓娓道出。
在西洋江大峡谷·侬人谷景区,上演着另一种神奇古朴的壮家风情。牛皮鼓一响,锣、镲声一起,“弄娅歪”表演者舞动着牛头,纸马、双刀、钩镰等“十八般武艺”轮番上演。来自广州的游客魏女士正拿着手机拍照,她感叹:“第一次看到这种表演,感受到了壮族特色文化,太震撼了。”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全州汉、壮、苗、彝、瑶等11个世居民族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歌舞文化,为这片神秘边地增添了迷人风采。在坝美仙境和着壮家的铜鼓声跳起手巾舞;在花山场上聆听迷彩的口弦声;在仙人湖畔伴着彝家阿哥的弦子跳起欢快的弦子舞;洞经音乐古朴铿锵,千百年来在民间传唱;苗寨动听的芦笙奏响,笙声不停舞不断;马关悦耳动听的侬人古乐,向世人诉说着四百多年的悠悠岁月。
文山州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汪玲介绍:“在文山,绵延不绝的歌圩文化以其旺盛的生命力牢牢根植于边陲文山,跨越历史的长河,不舍昼夜地吟唱着七乡儿女的生活情感和内心世界。历经千载,历久弥新,最终锻造成为一张蕴含着文山人民精神纽带和民族魂魄的文化名片,也成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把文化“唱出去”,让游客“走进来”。近年来,《水母鸡》、《坡芽情歌》等一批来自白云深处的乡音童谣、山歌调子,从边疆小山村走向了世界大舞台,浓郁的民族风情也吸引了不少游客走进山村感受古老的歌舞魅力。
依托区域资源禀赋和自然优势,文山州持续发挥旅游演艺项目的综合带动效益,向游客展现文山绚烂的民族风情和歌舞艺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