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
浏览陕西旬邑,海拔1000米,除了盛产优质的苹果和用当地苹果酿造的马栏山苹果酒之外,旬邑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景点,那就是唐家大院。说起这唐家,那可是大有来头,在清朝乃至民国时期,唐家可是方圆几百里内响当当的大户人家,富可敌国。今天,楼主要跟大家聊的,便是这个富可敌国的旬邑唐家大院。来来来,各位看官,赶紧坐好了,楼主我要开扒了。
唐家大院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旧称三水)城东北7公里处的唐家村,被称为渭北高原上的汉族民居瑰宝。
唐家大院蕴涵着深厚的汉族文化底蕴,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据《唐氏世系谱》记载,“三水唐家”的祖宗是唐应弼。至于唐家什么时候迁到这里,现已无从考证,但其家族在清初便很有声望,是远近闻名的大地主。他们财大势大,名扬西陲,商号曾遍及陕西、甘肃、四川、安徽、江苏、福建等13省50多个县,人称“汇兑中国13省、包捐知府道台衔;马走外省不吃人家草,人行四川不歇人家店”。在清嘉庆年间,唐家不过60口人,就有仆人丫环165人,还备有鹦歌轿(相当于现在的红旗轿车)66辆,“出门不离车马轿,全堂执事开道锣”,好不威风。
唐家大院仅有两进三院,而在唐家鼎盛时期,这里共有院落87个,约2700多间。唐家从道光五年(1825年)开始修建这座唐家大院,每天光做工的铁匠、木匠、画匠、普工就有340多名;到咸丰元年(1851)唐家大院上房庭院年,工程又分为11处,各种工人增至3200多名。直到同治七年(1868年),其间历时43年,才基本告一个段落。院内建有戏楼、假山、花亭、鱼池等,所有门窗都刻有各种图案,神龛、板隔墙上有“八仙图”、“二十四孝”,角柱、墙壁上雕有周穆王的“八骏马”、姜子牙的“钓鱼图”,还有“牡丹、梅竹、菊花、旱莲花”等等,这些雕刻,造型逼真,情态各异,给人以舒适清雅之感。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卓越才能。
唐家的建筑全部是木、石、砖结构。木料多从几十里外的万寿沟采伐,据传万寿沟的一座石山被采完。工匠们请的都是省内外高手。每座房子都是用磨光的砖和精雕细刻、描龙画凤的石头砌成,砖缝全用石灰、糯米汁浇注。建筑体现了北方四合院和苏杭园林艺术相结合的独特风格。砖全部水磨,一人一天只能磨出两块砖,若磨不平则必须另磨。一砖一石一木尽显尊贵及奢华。而当大院落成后,唐家又专门盖了一座大型戏楼,唱戏祝贺,一唱就是三个多月。
唐家所享用的一切都是不惜花费巨资,千方百计购买或掠夺而来的。家中各种各样的摆设家什,多用楠木和退光漆制作而成,经过100多年仍熠熠生辉。 这个曾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地主家族,从清末到民国,在极度挥霍中,逐步破落下去。唐家大院现已辟为民俗博物馆,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省少有的保留较为完整的古代汉族民居。唐家的后裔则大多居住在唐家村里,辛勤地劳作着。表现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设计和技能,也是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成就的例证。
旬邑县博物馆馆长何一平介绍说:“现存的唐家大院,仅是其全部房舍的冰山一角。但它依然反映着唐家的辉煌和大院的恢宏,屋顶脊卧兽飞、墙壁为水磨石砖,镶以木、砖、石雕,造型优美精巧细腻,整个建筑浑然一体,气宇轩昂,堪称艺术佳作”。除此之外,唐家大院第四代传人唐廷铨墓更是精心构筑,墓前有三门四柱五楼式石牌楼一座,其由数百块雕石建成,每层均以飞檐重拱连接,三道门各书石刻楹联和横额,四块石柱及各层横梁前后及其两侧还雕有喜怒哀乐,神态逼真的立体罗汉十八尊及楹联、匾额等,还有石旗杆一对、石人、石马、石羊、石狮各一对,整个牌楼构思奇巧、做工精细,俨然一座富丽堂皇的庭院。
百余年的沧桑过后,唐家大院的旧日风华尚存,只是,八十七院仅剩下了几间……孤单单地在阳光下,拖着寂寥的长影,伴着青苔,往更远的时空张望…… 滚滚的历史长河中,翻起的是浪花,沉下的却永远是泥沙。徜徉在这深宅大院中,抚摸老墙,感受这古宅大院精雕细刻的百年历史,从人们驻足流连的目光里,有的是遐想、赞叹、感慨、伤逝、回味,或许还有不尽的沉思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