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
浏览清康熙23年,康熙皇帝首次南巡。
康熙为何青睐江南?
因为江浙一带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丰饶之地,是清政府的主要“粮袋子”和“钱柜子”,维系着朝廷的经济命脉。在当时,江浙缴纳的粮赋占全国的38%,税银占全国的29%,关税占全国的50%。当时盐课银是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财政来源,盐课银的60%以上来自江浙。京城每年需要的400万石粮食,三分之二从江浙漕运进京。
但由于明末清初以来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战乱,造成了人口大量减少,土地大片荒芜,经济萧条。
迅速的恢复和发展生产,是战争结束之后的首要任务,为此,康熙帝决定出京巡视,到江南走一走,看一看,他把这当做治国安邦的一项重要措施。
要稳定江南,首先要取得民心。然而,江南人民难以忘怀清政府对江南这块土地的践踏,难忘“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样的浩劫。
康熙一路上都在思量,如何才能找到一个办法,让江南人对清政府不再耿耿于怀,能够认可现在的朝廷。
九月下旬,南巡船队到望亭。康熙帝每到一地,都爱微服私访,这次他是一身教书先生打扮,由一班大内高手暗中保卫着,踏上望亭街闲逛,眼观四处景,耳听八方音。
在一个街角,康熙帝看到一位老妇人,面黄肌瘦,破衣烂衫,跪地求乞。周围人脸上都露同情神色,却无人投一文小钱。康熙帝觉得奇怪,便向旁边一名老者打听。
老者叹口气,说道:“这位客官你是外地人吧?凡是本地人都知道,她的丈夫在本朝大军杀到江南之时,在太湖组织抗清,事败被擒,枭首示众,她就成了大逆匪首的家眷,田产房屋充公,衣食无着,欲待做个佣人糊口,也无人敢雇她,唯恐官府追查。所以,这些年来,她只能乞讨,我们也不便明里施舍,少数胆大的在夜晚偷偷丢点吃的在街旁待她来取,也是提心吊胆的,万一给官府抓着,那就糟了。”
康熙帝听了,脑中灵光一闪,对了,何不在这老妇人身上做做文章,让百姓知道,朝廷已不再揪住过去那些事不放,你们也就放下往日恩怨,踏踏实实过日子吧。
主意打定,他向街边店铺借了笔墨,在随身带的素白折扇上寥寥画了几笔,盖上印,对老妇人说:“你拿这把扇子到长洲县衙去,那知县欠我银两,见了此扇,会给你银两的。从此你不用再乞讨,好好度过余生吧。”
一天之后,一个消息轰动望亭,说的是老妇人持扇到县衙,长洲知县认出折扇扇面上盖的是当今皇上的一方闲章,当即香案供奉,并妥善安排老妇人生活。
又过了一天,街上贴出告示,上书皇帝口谕,大意是:朝代鼎革,难免伤及生灵,朕每念及此,心内不忍,如今四海太平,军民人等不可不珍惜,朕不愿再看到如那老妇人一般的心酸场面。
这件康熙南巡小插曲飞快地从望亭传出去,传到了江南每个角落,产生了一次巨大影响。百姓都说,皇帝所言极是,我们是应该放弃仇恨,好好珍惜太平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