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
浏览"喀斯特"是南斯拉夫的一个地名,,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又称"岩溶地貌"!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喀斯特(Kar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要知道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又称什么地貌,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喀斯特地貌 ?
喀斯特地貌定义:可溶性岩经受水流溶蚀、侵蚀以及岩体重力崩落、坍陷等作用过程,形成于地表和地下各种侵蚀和堆积物体形态的总称。
喀斯特地貌是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地区特有的地貌现象。中国现代喀斯特是在燕山运动以后准平原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中国喀斯特的地带性特征: 中国东部喀斯特地貌呈 纬度地带性分布,自南而北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 特和温带喀斯特。中国西部由于受水分的限制或地形的 影响,属干旱地区喀斯特(西北地区)和寒冻高原喀斯 特(青藏高原)。
①热带喀斯特以峰林—洼地为代表,分布于桂、粤 西、滇东和黔南等地。地下洞穴众多,以溶蚀性拱形洞 穴为主。地下河的支流较多,流域面积大,故称地下水 系,平均流域面积为160平方公里,最大的地苏地下河流 域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地表发育了众多洼地,峰丛区 域平均每平方公里达2.5个,洼地间距为100~300米,正 地形被分割破碎,呈现峰林一洼地地貌。峰林的坡度很 陡,一般大于45度。峰林又可分为孤峰、疏峰和峰丛等 类型,奇峰异洞是热带喀斯特的典型特征。中国热带海洋的珊湖礁是最年轻的碳酸盐岩,大多 形成于晚更新世和全新世。高出海面仅几米至10余米, 发育了大的洞穴和天生桥、滨岸溶蚀崖及溶沟、石芽等, 构成礁岛的珊瑚礁多溶孔景观。
②亚热带喀斯特地貌以缓丘—洼地(谷地)为代表, 分布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下河较热带多而短小,平 均流域面积小于60平方公里。洼地较少,每平方公里仅 为1个左右,且从南向北减少,相反,干谷的比例却迅速 增加。正地形不很典型,主要为馒头状丘陵,其坡度一 般为25度左右,洞穴数量较热带大为减少,以溶蚀裂隙 性洞穴居多,溶蚀型拱状洞穴在亚热带喀斯特的南部较 多。
③温带喀斯特以喀斯特化山地干谷为代表,地下洞 穴虽有发育,一般都为裂隙性洞穴,其规模较小。喀斯 特泉较为突出,一般都有较大的汇水面积和较大的流量, 例如趵突泉和娘子关泉等。这一带中洼地极少,干谷众 多。正地形与普通山地类同,惟山顶有残存的古亚热带 发育的缓丘—洼地和缓丘—干谷等地貌。强烈下切的河 流形成峡谷,局部地区,如拒马河两岸有类峰林地貌。
④干旱地区喀斯特现象发育微弱,仅在少数灰岩裂 隙中有轻微的溶蚀痕迹,有些裂隙被方解石充填,地下 溶洞极少,已不能构成渗漏和地基不稳的因素。
⑤寒冻高原喀斯特。青藏高原喀斯特处于冰缘作用 下,冻融风化强烈,喀斯特地貌颇具特色,常见的有冻融 石丘、石墙等,其下部覆盖冰缘作用形成的岩屑坡。山 坡上发育有很浅的岩洞,还可见到一些穿洞。偶见洼地。 喀斯特的开发利用 喀斯特地区地表异常缺水和多 洪灾,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但地下水蕴藏丰富,径流 系数在热带喀斯特区域为50~80%。亚热带喀斯特区域 为30~40%,温带为10~20%。在华北一些石灰岩分布 地区,地下水在山前以泉的方式流出,如北京玉泉山的 泉水、河南辉县的百泉、山西太原的晋祠泉、阳泉的娘 子关泉和济南的趵突泉等。
合理开发利用喀斯特泉,对 工农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在南方多地下河,引喀斯特 泉堵地下河,钻井提水等方法可解决工农业用水。地下 河纵剖面呈阶梯状,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可以筑坝发电。 如云南丘北六郎洞水电站,是中国第1座利用地下河的水 电站。湘、 黔也利用这种优越条件建造了多座400千瓦 以上的地下水电站。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洞穴,常造成水 库渗漏,对坝体、交通线和厂矿建筑等构成不稳定的因 素。研究和探测地下洞穴的分布,及时采取措施,是喀斯 特地区建设成功的关键。喀斯特地区有丰富的矿床,例 如石灰岩、白云岩、大理石、石膏和岩盐等。在喀斯特 剥蚀面上和洼地中沉积有铝土矿,古溶洞和裂罅中沉积 有铅、锌、硫化物、汞等砂矿体,地下溶洞也是富集石 油和天然气的良好场所,华北地区的一些油田就是位于 喀斯特区域。有些溶洞可作地下厂址和地下仓库。
喀斯特发育的多轮回和地带性特点,形成了各 具特色的、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和巧夺天工的洞 穴奇景,是重要的旅游资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指可溶岩(主要是分布最广的碳酸盐岩)经以溶蚀为先导的喀斯特作用,形成地面坎坷嶙峋,地下洞穴发育的特殊地貌。
喀斯特一词取自南斯拉夫西北部喀尔斯高原地名,19世纪中叶被引进为喀斯特区一系列作用与现象的总称,现已成为国际通用术语。中国喀斯特现象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2400年前。距今约300多年前徐霞客已专门研究并记述了南方喀斯特地形与洞穴。
喀斯特地地貌特别受岩性为主的地质背景及气候为主导的地理环境的控制。其基本类型,按岩性分为碳酸盐岩喀斯特、石膏和盐喀斯特;按存在形式分为裸露型、覆盖型和埋藏型喀斯特;按发育程度分为全喀斯特、半喀斯特或流水喀斯特;按气候地貌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喀斯特;按垂直动力带分为渗流(充气)带、浅潜带(饱水)带和深部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特殊性又在于它不仅有地表的,而且有与其成因联系的地下喀斯特形态——洞穴。喀斯特地貌是长期发育的产物。地表形态类型属正地形的主要有峰林、孤峰、残丘、喀斯特丘陵和石芽。负地形主要类型有落水洞、斗淋、竖井、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波立谷、喀斯特平原、喀斯特峡谷、溶沟和溶隙等。地表正、负地形间及地表与地下喀斯特类型间常有成因联系,构成一定的地貌组合。
中国仅裸露型喀斯特即约90万平方公里以上,是喀斯特分布最广、类型最全的国家。因喀斯特地貌特殊,使其区域经济开发和工程建设的问题也很突出。如干谷是一种因侵蚀基面和地下水位下降,使地表河转为地下河,遗留干涸的渗漏河谷。它在水利上划为悬托谷,一般不宜建水库,即使建水库也要采取铺盖和帷幕灌浆等防渗措施。
喀斯特地貌因形态奇特和地下洞穴,以及一些洞穴空气和水的特性与有益成分而成为旅游资源。如中国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