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浏览在历史上很长时间,盐都是作为硬通货的状态存在,它在古代的重要性堪比今天的石油。盐井,是每一条盐马古道的源头。云南的盐马古道与茶马古道起止时间不同,先盐后茶,都在历史的层面重叠在一起,交织、互通,乃至有大致相同的里程与辐射半径。云南盐马古道起于汉,兴于唐,盛于明清。大致说来,盐马古道的主要线路有两条:一条是滇藏线。即南起云南普洱,经大理、丽江、中甸、德钦,到达西藏的左贡、邦达、昌都、洛隆宗、拉萨,再辐射到缅甸、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等国;另一条是川藏线。即从四川雅安,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拉萨,再辐射到尼泊尔、印度等国。在古代,盛产食盐的地方通常很容易发展成区域性的商业中心,盐马古道滇藏线上就有无数个因盐而兴的重镇。
像云南曾经产盐的地方一样,离云龙县城3公里的古村诺邓,至今还能在每天清晨看见煮盐升起的淡淡烟岚。古道石板上的马蹄印,是关于诺邓最古老的文字,记录着因盐而兴的悲喜。自唐代南诏、宋代大理国时期,诺邓的盐马古道已经北通吐蕃、南通金齿和腾越等地。明代时期,朝廷在诺邓设立“五井盐课提举司”,是全国七大盐课提举司之一,也是通往滇西各地盐马古道的轴心地。
诺邓的财富是盐浸出来的,日子有咸味,不见得就苦。盐道很咸,却终究淡化在历史的褶皱里了。当海盐大量产出,诺邓盐便淡出“咸恶”江湖,千年只剩下一条七断八接的盐马古道,接受旱灾与雨水的交替浸泡。如今的诺邓人,依旧把卤水抽到祖屋下,盛入铁锅,在轻烟浮冉的晨昏,硬是把一锅水煮出精盐来。这是一种尚商的延续。在诺邓,每间临路的门面都变成了商铺,诺邓的盐总是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
谁最先捧起诺河之水,嗅出盐细弱游丝的冽香?才有寻源而来的先人,在深不可测的洞穴,舀出卤水。那些衣衫褴褛的外省人,怎样的谦卑与坚忍,才赢得本地人的接纳,成为诺邓早先的居民。纵观中国历朝历代,盐总是与白花花的银子有关,因盐而设的关卡与盐司,管理着因盐而流动的财富,盐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都是朝廷重要的税收来源。贩盐的路充满凶险与变数,有些驮盐的人,离开诺邓就再没回来。有些盐贩当然是发财了,置地盖房,娶妻生子,添高骡大马,继续扩大财路。
诺邓村的盐井位于村子最下面的诺河边,5年前新建的保护性质的房子,罩住了有些颓废的老盐井。每一位到诺邓的游人,都会在这里补上属于诺邓千年史的重要一课,那就是井盐与一个村庄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前,诺邓大约有80多户灶户(熬盐的人家),从事熬盐、烧制成盐等技术性工作。1995年诺邓村的盐井正式停止生产,少数离卤房较近的人家利用空暇时间制作筒盐,作为旅游商品出售,可添补家用。与辘轱绞车提卤相比,现代人只需在家中一合电闸,电力就驱动抽水设备,将深井的卤水抽送到铁锅。
“万驮盐巴千石米,行商坐贾交流密。百货流通十土奇,铓铃时鸣驿道里。”品读诺邓这首流传至今的古诗,依然可以想象出诺邓当年盐业繁荣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