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
浏览荒远的地质年代,金沙江在石鼓并没有拐弯,而是直接从剑川金华坝冲向沙溪坝,汹涌的江水将沙溪与剑川之间的山体割裂成伟岸的峡谷,从峡谷中带出大量的黄沙沉积出沙溪地表,堆积了一座白语叫“羊子得”的沙丘,因为形如展翅腾飞的凤凰,后来起汉名为鳌凤山。在鳌凤山的北边与田畴和黑潓江连接的位置,形成人居聚落。鳌凤山的南面高坡,则是他们的公共坟场。
1977年8月,沙溪公社红卫大队的社员在鳌凤山最高处开山取石,发现了青铜器、陶器、石器。经文物考古部门认定为“青铜文化墓地”。1980年,云南省文物考古所派专家进行发掘证实,这是一处距今2400多年的战国末期到西汉初的墓葬。在217座土坑墓中,93座发现随葬器物共429件,其中大部分是铜器,而且还发掘有生产铜器的石范,证明这些铜器为当地生产。当时的沙溪,已经有发达的农业生产和青铜冶铸业、手工业,与滇池区域的“滇国”同时期存在。
战国时期的沙溪,已经存在着一个拥有战争实力的部落,出土文物429件就有216件铜器,其中,有铜削、铜凿、铜剑、铜钺、铜戈、铜矛、铜镞、铜臂甲、铜剑鞘等兵器。将这些铜器组合起来,可以装备出横刀立马的武士。英雄时代,不少地方都会以武力称霸而威震一方,也会因为互相拼杀而销声匿迹。战争曾经使沙溪发达成一个势力“王国”,也因频繁的战争或失败使这个“王国”消失。不过,我们从随葬的铜簪、铜戒、项链,料珠、玛瑙、绿松石,以及打磨铮亮叠成筒状的铜手镯等看出,英雄的身边仍有类似“虞姬”一样的贵妇人,有一条项链竟然串连了12颗玛瑙和35颗绿松石。
数千年前曾经的文明与奢华,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马路宽远,鳌凤山穿连出一串城乡,在古代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的“博南古道”与“滇藏古道”上打了一个蝴蝶结,在沙溪的田野里孵化出一个集市。赶马人沿着黑潓江顺江而下到腾越夷方,或者爬过马坪关的坡头到弥沙、诺邓;从剑川甸尾上方的涉藏工作相关州市驮来的山货药材、皮毛丹砂,又从黑潓江下方驮来的食盐、茶叶和红糖,汇集到寺登街交易。每天太阳落山,上下两路马帮到达寺登街赶晚街。夜幕迟归,生意开始,古戏台上演古戏,四方街晚街开市。讨价还价嘈杂声音,出出进进的买方卖方,货币在货主手中穿梭。马背上驮来的生意,聚集了人气、财气和文气,积累了沙溪雄厚的经济实力。于是,当地修造了古老的兴教寺,南诏、大理王室开凿了世界闻名的石宝山石窟。
田园的大幕拉起,目光透过房檐在田野里放飞,父亲吆喝马儿从奶奶的嘱咐中出门,儿子撵路,狗儿跟跑,妻子打开窗户,马蹄叩响石板,一串铃声远去。马路穿过潓水,石板爬上拱桥,揹子在马背上摇摆,驮包里一路播散出红糖的香味和盐巴的咸味,女儿掀开一扇门缝张望。
倚东山之麓,濒潓水之西,水光山色,寺登街既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在这里可以舒展四肢,放飞心灵,养身养心。沙溪的美丽是发自内心的美,无法隐藏地满溢出来。古寺、古树、古戏台、石狮子、石板路、铺子台、土墙门洞、石板桥……集结在潓江边。走进寺登街,踏上500年前的石板,柳树弯弯,清水潺潺,走过几家马店门口,拐一个大弯,古槐树下四方场地,古戏台坐东向西,面带微笑;兴教寺门口大开,两头石狮子目光威猛。民俗妩媚,海晏河清,朗朗天下自由买卖;神严威武,驱禳除秽,冥冥之中护法神灵。
四方街的石板路,南门顺水夷方,东门指向雪域,倡明东西南北,出门和回家都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